文/黄硕
4月25日,两年一度的北京车展再一次在国际展览中心拉开帷幕。
这是第一次没有车模的车展,仿佛天生就少了那么点话题性。
本届车展首发或上市的新车共计上百台,可谓一场饕餮盛宴,各种品牌都来车展争相刷脸,新能源汽车也占据了一席之地。可是,我们还是觉得新闻媒体的通稿里,小伙伴晒得朋友圈中,少了那抹别样的色彩。
取消了车模的车展,大众的眼光更加聚焦到了车展本身,从层出不穷的新型车款,到经典车型的全新展出;从领跑车展的SUV,到脱颖而出的新能源汽车,都是媒体报道的重点。
似乎,没有了车模以后,车展回归并凸显了它本身的意义,彰显关于“车”的文化。但取消车模,从客观来看,其实是有些矫枉过正,就像是当初,一剪把武媚娘变成了大头贴,一棍把各类网剧全部打死的行为,所谓的初衷,大抵是抵制低俗。
但车展的车模,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?
答案是,吸引眼球,增加曝光率。各种品牌云集车展现场,想在新闻中博得头条或者一席之地,想在现场变成最热闹的展馆,就必须有足够的爆点来吸引广大人民的目光,比如,难得一见的车型,或者养眼艳丽的车模。车模的服装是商家或经销商敲定,为了制造爆点,借机炒作,车模的衣服近年来越来越暴露,但若不是新闻媒体配合商家竞相报道车模,商家恐怕没有机会依靠车模去炒作,车展车模也不会逐渐变了味。
那么,取消车模这件事,我们又该如何看待?取消车模以后,不乏有许多站在道德高地的人士拍手叫好。这其中有传统道德的楷模,有自诩专业的爱车人士,谴责或讽刺着普通的看客,和“低俗”的车模文化。可我们每一个人,都没有权利别人的价值观与我们不同,而剥夺他人的自由。
车模文化发展到现在,因为商家的炒作,媒体的推动,不可否认的有了一些负面的影响。如果是为了抵制低俗,那么倘如民众没有自觉抵制低俗的意识,那么剪掉再多、堵住再多,也于事无补。政府的职责,不是取消低俗,而是发扬高雅,是引导选择,而不是代替选择。低俗文化也许应该减少直至消失,但高雅文化和庸俗文化,却从无高低贵贱之分。庸俗与低俗的界限,需要谨慎的掌握。
如果说取消车模,是为了还大众一个更好的参观环境,回归车文化。那么这理应随着车文化的普及与经济发展而实现,从不需要刻意为之。爱车的人多,看车的人自然就多,感兴趣的人少,商家也只能以其他爆点吸引观众。如果大众的水平还没成熟,就盲目的予以限制,效果反而适得其反。
当政府或主办方取消车模时,它限制的到底是什么?能不能限制,该不该限制,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去代替,是否应该保护某些文化生存的权利,这一切,还需要我们的深思。
(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)